四月的六盤水師范學院,春風送來兩份十分勵志的喜訊——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專升本2022級楊顯宇、2023級龍琪琴分別被大連理工大學、大理大學錄取。
一位歷經“二戰(zhàn)”淬煉,終以少數民族骨干計劃圓夢;一位“一戰(zhàn)”告捷,成為馬克思主義學院首位專升本應屆考取碩士的破冰者。不同的奮斗軌跡,共同詮釋著“起點不決定終點”的人生真諦。
覺醒時刻:從課堂困惑到人生轉折
龍琪琴的覺醒源于一堂到小學的實習課。當小學生拋出“基層民主與代議制民主的區(qū)別”之問時,教案本上第12個“待查”的標記與墻上“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須有一桶水”的標語形成強烈反差。
“那一刻,我看到了專業(yè)知識的鴻溝?!睂I竞?,她從班級末位逆襲至第二名,這段經歷點燃了她的考研信念:“我想探索自己的極限。”
龍琪琴
楊顯宇的轉折點則在??频摹拔ㄎ锸酚^”課堂。當案例分析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障礙時,他意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鄙氡究坪?,同窗的侃侃而談更讓他看清差距。
首戰(zhàn)考研折戟復試,面對工作機會,他選擇再戰(zhàn):“夢想值得第二次全力以赴。”
備考之路:兩種姿態(tài),同種堅持
龍琪琴像精準的計時器,每天7:40準時出現在圖書館三樓靠窗的座位。面對英語短板,她堅持“滾動記憶法”,日攻150個新詞并做到溫故知新。專業(yè)課采用“理解-背誦-梳理”流程閉環(huán)學習。沒有耀眼獎項加持,但她用1000小時的專注鋪就成功之路。
楊顯宇
楊顯宇則是暗夜中的獨行者?!岸?zhàn)”期間,閉門苦讀的房間既是書房也是戰(zhàn)場。面對“不務正業(yè)”的議論,他將英語閱讀錯題本化作“愧疚日記”,每放松一日就加倍補回。兩年蟄伏,最終以復試通知單證明了自己。
重新出發(fā):超越標簽的永續(xù)攀登
兩封錄取通知書跨越山海,標記著兩位追夢者的地理坐標與人生坐標。
“錄取不是終點站!”龍琪琴已著手預習專業(yè)文獻,她要將“一桶水”變成“活水源”。楊顯宇則計劃提前聯系導師,彌補科研經歷的不足。
【記者手記】
他們的故事打破三個刻板印象:??撇皇翘旎ò?,年齡不是枷鎖,失敗不是終點。
龍琪琴的“一戰(zhàn)功成”證明效率比時長更重要;楊顯宇的“二戰(zhàn)逆襲”彰顯堅持比起點更關鍵。這是優(yōu)質教育供給結出的碩果,更是學子內生動力迸發(fā)的明證。
在這條永無止境的求學路上,他們用行動詮釋: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奮斗永遠是最優(yōu)解。(供稿/大學生記者團 楊瑞 編輯校對/王良豪 徐超 審核/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