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一個古老縣城——德江,流傳著一種獨特而又古老的民俗活動——炸龍。炸龍的傳統(tǒng)習俗已延續(xù)上百年,是當地群眾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種重要方式。德江炸龍習俗不僅氣氛熱烈、場面刺激,令人震撼,對于研究民俗、聲樂、舞蹈等也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對增強當地民眾凝聚力、激發(fā)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意義。2005 年炸龍燈被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1 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4年的暑假期間,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組織志愿者進行“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德江炸龍”團隊一行懷揣著對于炸龍文化的好奇來到了德江縣,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這里,我們通過參觀學習、親身體驗等多種方式,增進了對“炸龍”文化的了解。
一、起源與傳說
德江炸龍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時期。相傳當時因久旱無雨,土家先民們便按照“應龍”神話故事和“舞龍”圖騰文化,用竹編扎“應龍”舞動,對天求雨。但是,祈雨未果,氣憤的人們便用火炮對準應龍猛炸,始得雨下。這一習俗便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炸龍活動。關于其來源,一種說法是傳說土司時代土司求雨未果,令人編扎龍體,用炮猛炸后得雨而形成的風俗;另一種說法是人們認為對龍身炸得越爛,來年年歲就會越好,因而舉著鞭炮、焰火盡情追炸。
二、炸龍文化的意義
德江炸龍不僅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是一種土家文化的傳承與表達。它體現了土家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時也寄托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過炸龍活動,土家族人民得以傳承和弘揚自己的文化,增進族群凝聚力和認同感。此外,炸龍活動還成為了當地經濟發(fā)展和文化旅游的重要推動力。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德江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炸龍表演,感受這一獨特的文化氛圍。這不僅帶動了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為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在本次“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中,不僅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更體會到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土家兒女的熱情與勇敢。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我們應更加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更多的大學生領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成為傳統(tǒng)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供稿/石濤 編輯校對/常麗娟 審核/張凌峰)
圖片來源:石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