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星叢?螢火”實踐團全體學生來到巖門古堡進行古建筑拍攝創(chuàng)作活動。蒙蒙細雨中,同學們用影像記錄古堡寨經(jīng)過幾百年文化沉淀與民族融合后的歷史印記。
巖門古堡依山而建,一條小溪從巖門古堡寨門前流淌而過,鵝鴨在水中嬉戲,岸邊一顆粗壯的大樹見證著這座古堡的悠久歷史。紅布條在樹上隨風飄搖,牛毛細雨灑落在紅墻灰瓦之上,給古堡增添了一分神秘氣息,吸引著同學們?nèi)ヌ剿鳌?/p>
達嵐鎮(zhèn)巖門古堡建于明末,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這里既是古堡,又是古寨;既是曾經(jīng)的重要軍事設(shè)施,又是現(xiàn)在的煙火棲息之地。青石綠瓦,綠樹紅墻,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巖門古堡,在歷史的長河中磨滅了身上的硝煙味,只剩下一份寧靜、悠閑。
古堡以紅砂巖為墻基,門庭院落不拘一格,互為貫通,巷道網(wǎng)絡(luò)構(gòu)建起聚落內(nèi)部的骨架。狹窄逼仄的小巷,紅砂色的墻體,幽暗的房間,錯落有致的房屋……縱然現(xiàn)在無人居住,也依舊保留著以往的生活痕跡,印刻著幾百年前古堡的生機蓬勃。
由于戰(zhàn)事頻發(fā),古堡的整體設(shè)計和民宅建筑風格都體現(xiàn)了抵御戰(zhàn)事的特點和理念。以康家大院為中心,各個巷道呈網(wǎng)狀分布在大院周圍,連接著防御工事。踏上層層疊疊的青石臺階,窗戶上滿是繁復(fù)精美的雕花,風霜給古堡留下深淺不一的痕跡,這也許是它曾經(jīng)抵抗外敵的證據(jù)。
巖門古堡的建造緣于軍事防御,但它的興盛是因為民族融合與國家發(fā)展。歲月更迭,一座起初用作抵御外敵入侵的堡壘,最終演變成一個苗族、土家族、漢族雜居的多民族村寨,各族群眾聚在一起,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
在流淌的時光里,許多人和事,都已不復(fù)存在,但是古堡寨子仍矗立著,靜靜地凝望著時間的流逝,任由歲月將它雕刻。古堡承載著的不僅僅是真實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更承載著幾百年以來凝結(jié)的文化,一種屬于古堡保衛(wèi)家園、民族融合的文化。同學們帶著鏡頭走入古堡,仿佛走進了那段歷史,一聲聲快門下,是對歷史變遷的記錄,也是對文化最好的闡釋。
“今天去巖門古堡拍攝,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堡錯落有致的建筑,房前屋后,穿梭的身影,綠樹紅墻,耳邊咔咔的相機聲,不時闖進小巷人家,看到正在吃早餐的古堡老人,驚嘆居然有人住在這里,同時也感慨古堡建筑的原始。今天早上的拍攝讓我感受到照片其實也可以記錄一段故事?!毙侣剬W2021級王翠蘭說。
“在巖門古堡,感受到了傳說中的湘西蠱蟲的神秘,看到了不一樣的古堡建筑,了解到背后的歷史,體會到古堡的文化底蘊?!眳⒂^完巖門古堡,新聞學2021級鄧小婭有感而發(fā)。(供稿/韓茂艷 朱莎莎 楊東梅 許濤 安麗 編輯/尹冬梅 校對/王琳 梁佳俊 審核/龍尚國)
古堡寨子正門
巖門古堡全景
巖門古堡
古堡巷子
古堡窗戶的雕花
古堡寨子里生活的小孩
鵝群戲水
古堡建筑
古堡建筑
古堡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