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30°是一條神奇的緯度,它穿過的地方是2000多年前屈原筆下的神巫之地;是文學巨匠沈從文描繪的世外桃源;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生活的精神家園,這就是神秘的湘西,曾經(jīng)閉塞的交通,讓這里成為一個封閉的世界被稱為“中國的盲腸”。但也因此保留了最原始的山水,以及最傳統(tǒng)的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23日,我穿越歷史,從道光元年走來,講述我的故事,和大家一起掀開北緯30°的神秘一角,展現(xiàn)辰河高腔的獨特魅力。
湘西印記,“湘”遇辰河
我原名姓“高”名“腔”,源于戲曲四大聲戈陽腔。據(jù)家史記載,山東高腔店的盧公是生育我之人,他當初在四川為官,明末清初去官還籍,當時正值戰(zhàn)亂,為逃滅頂之災,而把家遷移到了湖南浦市的辰河一帶。為了不與當?shù)仫@得太過于格格不入,盧公在創(chuàng)曲牌、定唱腔時逐漸將本地調(diào)子、語言、民歌、號子、攤腔以及宗教音樂融入到我的血肉之中。隨著與當?shù)氐娜诤铣潭炔粩嗉由?,并且常帶我活躍于沅水一帶,我的名字前面便多了“辰河”二字。
我的家族龐大,起初由生、旦、凈、丑、外、副、末、貼八行組成。清末明初之后,變?yōu)樯?、旦、凈、丑四行。生角分為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旦角分正旦、小旦、搖旦、老旦。
我的性格豪放明快、幽然深情,原始粗獷。一般是在高臺、低臺圍鼓堂旁表演,我的唱腔具有多樣性,分高、低、唱、彈四大類,并以高腔為代表。我的劇目豐富,現(xiàn)存高腔劇本戲6個,整本戲47個,散折戲57個,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條綱戲71個,是湖南保留高腔劇目最多的劇種;其中,《目娘》因為古老且包括了辰河高腔所有的原型曲牌和大鼓戲的鑼鼓點子,被稱為“戲娘”。因為我極具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及歷史價值,并已經(jīng)存活兩百多年,所以國內(nèi)外學術界把我評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我的到來,不僅讓湘西瀘溪變得更加熱鬧起來,也提高了湘西在國內(nèi)外的知名度。
留住鄉(xiāng)音,名揚海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開始活躍于國際上的戲曲舞臺。1998年10月,湖南省苗學會會長龍文玉就帶領瀘溪辰河高腔劇團去法國參加第27屆巴黎秋季藝術節(jié)團。期間,辰河高腔劇《目連救母》一共演出了十場,場場爆滿,引起轟動。后來,龍文玉在日記里寫道,正因為在巴黎演出的巨大成功,1998年11月,瀘溪辰河高腔劇團又移師西班牙,參加了巴塞羅那國際木偶戲劇藝術節(jié),再次征服了在文化藝術上很自負的巴塞羅那人。西班牙《國家報》曾這樣報道:“中國瀘溪縣辰河戲劇《目連救母》在巴塞羅那的演出,讓我們對神秘的中國了解得更多了,使我們對中國倍感親切?!?/p>
西班牙的演出還在進行中,法國南方旅游勝地波爾多市又對我發(fā)來邀請,希望瀘溪辰河高腔劇團能到1785年修建的波爾多大劇院演出。波爾多的演出創(chuàng)造了已有票房和觀眾數(shù)量的最高紀錄。法國《西南報》曾報道:“這種唱腔是非凡的,這個戲是中國的國寶,這個戲不是宗教戲,宣傳的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忠孝節(jié)義,對我們也有很大的意義?!?/p>
一個月的歐洲之行,行程兩萬多公里,演出十九場,我受到了各界人士高度贊揚,從此也讓世界知道了中國有個瀘溪縣,瀘溪縣有個戲種,叫辰河高腔。
微光成炬,薪火相傳
2006年,我成為了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關于我的歷史、表演服飾、曲本都被陳列在湘西州博物館等各地文化館里供大家觀賞、了解。此外,據(jù)高腔傳承者陳宏滿介紹,由于我演出的劇本繁多,唱法復雜,學習我有一定的難度,我能延續(xù)至今并被全國人民知曉,與表演高腔的藝人有很大關系。
其中,辰溪縣的涂顯孟不得不提。涂顯孟人稱老涂,他16歲開始學戲,表演功、吹打功雙全。1996年,師傅臨終前將先輩珍藏的劇本交到他手中,希望他能將辰河高腔藝術進一步發(fā)揚光大。老涂一方面精心保管這些劇本,另一方面又自費到民間收集了40多個劇本,等待著春天。
老涂并非高腔演員,而是劇團的一名嗩吶手和唱腔老師。在劇團,一個曲牌該怎么唱,請教老涂是不二人選,因為他的腦海里,儲存著近三百支關于我的曲牌和唱腔。
當初有記者問為何老涂用盡畢生去傳承高腔文化,老涂動情地回答說:“我知道我們在努力搶救高腔,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努力,那么高腔也許就不存在了。它幾千年的歷史就只是一句空話了,我必須努力,到了今天,我沒放棄”。
老涂的好友向陽,是劇團的專業(yè)演員。一邊干農(nóng)活,一邊唱著原汁原味的辰河高腔,這就是向陽最快樂的時光。向陽的家中,收藏著幾大箱劇本,這些都是老一輩藝術家畢生的心血。向陽說有生之年,他要盡最大的能力去保護我。而要想讓我在新時代更好的傳承下去,找到年輕人接班是最重要的。
談起辰河高腔,還有一位年輕人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君鳳。君鳳是一名辰河高腔表演者,她的父母都是唱辰河高腔的藝人,她自幼便跟著父母一起四處演出,深切感受了高腔獨特的魅力。七月的辰溪縣,即便是在入夜后依舊暑氣難消,舞臺上的君鳳穿著厚重的戲服,一出戲下來,已經(jīng)渾身濕透。但看到臺下那些搖著蒲扇的淳樸觀眾,君鳳非常開心,一唱一念,一做一打,她都表演得特別賣力。像君鳳這樣的年輕面孔,團里還有很多,這些年輕演員給予了老一輩高腔藝人很大的信心。
如今,老涂和君鳳這兩輩藝人仍在踽踽前行,就像無數(shù)窮盡一生保護各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人一樣,他們都在竭力引導對我感興趣的愛好者將我發(fā)展并傳承下去,讓我不成為新時代非遺文化里隕落的行星,而是能夠繼續(xù)散發(fā)光彩,成為展現(xiàn)我國文化魅力的璀璨明珠。(供稿/陳博雯 許濤 張婉婷 王苗苗 安麗 編輯/尹冬梅 校對/王琳 梁佳俊 審核/龍尚國)
表演辰河高腔所用場地萬壽宮
高腔演員君鳳
臺本《目連救母》表演圖
陳宏滿為見習隊伍表演辰河戲
作者采訪辰河高腔傳承人陳宏滿
見習小組與陳宏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