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由六盤水師范學院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聯合組建的“傳承非遺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黨在心中”團隊,分為兩組深入實踐。一組前往偏遠的巖博村五、六組,繼續(xù)探訪彝族村民,挖掘和傳承非遺文化的精髓;另一組則抵達六盤水市第二實驗中學,為少數民族學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盛宴及學習方法分享,旨在點燃學生們的科學熱情與探索精神,為鄉(xiāng)村振興播撒希望的種子。
深入探訪巖博村:非遺文化的鮮活傳承
當日,團隊第一組踏上崎嶇山路,前往巖博村五、六組。盡管路途艱辛,但這份隔絕也使得彝族文化得以完好保存,猶如一片未被現代文明觸及的凈土。走訪中,團隊成員被村民們圍坐搓棉線的場景深深吸引。這不僅是一項勞作,更是古老技藝的傳承。一位彝族阿婆在陽光下微笑著講述搓棉線的意義,每一根棉線都承載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未來的期許,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和民族的記憶。
團隊成員走進每戶村民家中,與他們親切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記錄問題與建議。從農業(yè)生產的技術需求到子女教育的期望,每一句話都是村民們最真實的訴求,也是此次走訪的寶貴收獲。團隊成員們深刻感受到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隊員們深知,只有通過深入了解和傳承非遺文化,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和鄉(xiāng)村振興。
(隊員們與村民訪談現場。通訊員 冉華鋒 供圖)
(一組成員合影留念。通訊員 冉華鋒 供圖)
實驗中學科普:青春與知識的碰撞
與此同時,第二組隊員精神飽滿地走進六盤水市第二實驗中學,為少數民族學生帶來一場科普盛宴。從宇宙星空的奧秘到微觀粒子的奇妙,從農業(yè)科技到生態(tài)環(huán)保,每一個主題都深深吸引著學生們。隊員們通過生動的講解和精彩的演示,將科學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隊員們不僅傳授了有趣的知識,還將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理念深深植入每一顆稚嫩的心靈,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懷揣為家鄉(xiāng)振興貢獻力量的夢想,不斷成長,走向未來。
(團隊成員正在為學生介紹科普知識。通訊員 冉華鋒 供圖)
實踐感悟:鄉(xiāng)村振興的任重道遠
一天的實踐活動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鄉(xiāng)村振興的艱巨任務。大家親身體驗了鄉(xiāng)村的現狀,看到了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產業(yè)發(fā)展的困難以及人才短缺的挑戰(zhàn)。然而,正是這些挑戰(zhàn)激發(fā)了他們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大家意識到,鄉(xiāng)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持續(xù)的投入。不僅要改善硬件條件,還要注重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升村民素質與技能,吸引更多人才回歸鄉(xiāng)村。大家紛紛表示,將帶著這份感悟與決心,繼續(xù)為鄉(xiāng)村振興之路貢獻力量,不懈奮斗。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通過共同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一定能夠實現鄉(xiāng)村的繁榮與發(fā)展。(供稿/鐘慧 冉華鋒 吳健平 編輯校對/詹建紅 審核/張毓福)